杜甫是唐朝诗人里儒家的代表,为躲避安史之乱,在位于成都的浣花溪畔,友人帮助搭建的一个草堂里居住了四年。草堂简陋,生活寒苦,杜甫心里更苦,但作为一个外出避乱的落魄文人,既有人送来修造茅屋之资,还能种自己喜爱的松竹。松树虽成活率不高,但生命力旺盛的竹子却令杜甫写下:新松恨不高千尺,恶竹恨须斩万竿。
此时,安史之乱尚未平定,国家分崩离析,人民流离失所,杜甫忧心如焚。他渴望能做个贤臣匡扶社稷,重整乾坤,恢复国家和平统一。成都草堂的生活闲适安稳,此时杜甫写下: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。”他是那个向玄宗皇帝献上三大赋的杜甫。
一首《蜀相》是杜甫在成都的名篇。这首诗沉郁顿挫,情感跌宕起伏,怀古实为伤今。王安石曰:三四止咏武侯庙,而托意在其中。“丞相祠堂何处寻?锦官城外柏森森。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”诗人责任心强,忧患意识重,全诗基调较为沉重,这也符合诗圣的一贯作风。
“欲填沟壑唯疏放,自笑狂夫老更狂。”杜甫之为杜甫,是他壮志未酬,龙游浅滩郁郁不得志。所以他要说:“焉能作堂上燕,衔泥附炎热?”还要表现:“未试囊中餐玉法,明朝且入蓝田山”的高洁之志。
“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”明里是在颂扬诸葛丞相,其实是在写他自己。追忆先贤,感念这位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,其实是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,恨不能效仿这位贤相为国效力。国家四分五裂,人民饱受祸乱之苦,自己却独居草堂,步履深林,开樽独酌排解忧闷,是孤独,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。无助无奈,只能诗酒自宽怡然欢悦。王国维说过:一切景语皆情语。不同意思的诗作皆是当时心情的一种反应,惟其如此丰富,杜甫才成为杜甫。
那些宏伟的楼台庙宇倒塌之际,杜甫草堂却保存了下来。他是不是杜甫居住过的草堂已经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,它代表了一种穷但矢志不移的人生状态,一种纯粹的忧国忧民的士大夫精神,一种为苍生黎民鼓与呼的寒士怀抱。
“岂有文章惊海内,漫游车马驻江干。”多么低调谦逊的言辞,多么虚怀若谷的心态。这个住在风雨飘摇茅屋里满身是病的瘦小老头,何曾想到,千百年之后,他的诗作依然在温暖着这个国家的人民,让他们在仰慕之余不辞舟车劳顿,流连在这间破旧不堪的茅屋前——门前池水平静,花径幽香四溢。
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”杜甫这个伟大的诗圣,就是一个谦谦君子,一个循循儒者。他温润如玉,散发着内敛的光芒。他用自己的诗滋润着后人,如无声无息的春雨德泽万民,犹如君子不言而化天下,无为而治天下。我们为生长在这个产生过伟大诗圣的国度感到自豪。
Copyright @ 2016-2021 zmjt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: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》 豫B1-20060044 豫ICP备12008426号
地址: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:0371-87781116
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: 豫公网安备 4101020200288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