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 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,跨越了千余年的时光长河,至今仍在人们口中传颂。全诗寥寥数语,便勾勒出一幅清明图景:在外漂泊的行旅之人,独自行走在绵绵春雨中。春雨沾湿衣衫,愁绪涌上心头,情景交融,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孤身在外的寂寥之感,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。
在“清明时节”,天地间一片清澈明朗,草木生长繁茂,气温逐步攀升,降雨也日益充沛,恰是春耕春种的黄金时期。农谚 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 就精准地反映出这一农时特点。
清明节通常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,它兼具双重身份,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与春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等传统佳节一样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很是丰富,涵盖了扫墓祭祖、踏青、荡秋千、放风筝、插柳等活动,如同璀璨星辰,点缀着这个特殊的节日。
那么,清明节究竟从何而来呢?
中国传统的清明扫墓习俗,最早可追溯至周代,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《周礼·春官·冢人》中就有关于祭墓习俗的记载。当时,朝廷还专门设立了冢人、墓大夫等官职,分别掌管朝廷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。到了秦汉时期,祭扫坟墓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礼俗活动,不过那时祭祖先的活动并未明确固定在清明这一日。清明节成为节日,主要是两个重要节日的融合。
一是与寒食节的融合。寒食节的起源,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。晋文公重耳为躲避追杀,四处流亡,有一天饿晕了过去,随从们四处寻找食物却一无所获。关键时刻,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,熬成汤喂给重耳,重耳才得以慢慢苏醒。这便是 “割股奉君” 的故事。后来,重耳复国成为晋国国君,大肆提拔昔日随从,而介子推却选择隐居绵山。晋文公为逼他出山,下令放火烧山,大火熄灭后搜山,却见介子推母子抱树而死。晋文公悲痛万分,下令在其忌日(清明前一两日)全国禁火冷食。由于寒食节和清明时间相近,二者的习俗也逐渐相互交融。
二是与上巳节融合。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,其习俗以踏青、郊游为主。到了唐代,上巳节的娱乐活动逐渐融入清明。于是,清明时节既有祭祖扫墓的庄严肃穆,又增添了人们在春日里走出家门、亲近自然、欣赏春光美景的欢乐氛围。
到了唐朝,唐玄宗将墓祭正式归入 “五礼” 之中,并在清明前二日放假三天,这便是清明节作为节日的雏形。宋代以后,清明逐渐取代寒食节,成为主要的祭扫日,人们借此表达对祖先的追思。明清时期,清明节俗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普及,祭拜祖先、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愈发盛行,清明节作为重要节日的地位也基本确定下来。
清明节的形成,是农耕文明、历史记忆与民俗实践共同孕育的结晶。直至今日,它依旧承载着华夏儿女对生命、自然与家庭的情感纽带。2006年,清明节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成为全球华人共有的文化桥梁,将每一位中华儿女紧密相连,一同感受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。
Copyright @ 2016-2021 zmjt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: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》 豫B1-20060044 豫ICP备12008426号
地址: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:0371-87781116
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: 豫公网安备 4101020200288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