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世纪80年代出生在矿工家庭的我,童年的时光充满了欢乐,也夹杂着苦涩,成长的过程是辛酸逐渐战胜天真的历程。从懂事起,我便艳羡城市的高楼大厦、车水马龙与锦衣美食,向往一种更具“现代文明”的生活方式。在那个比较单纯的年代里,对于大多数矿工子弟来说,通往理想生活的道路似乎只有一条,那便是用功读书。基于此,我和书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功利色彩,称之为“学以致用”或者“读书改变命运”。
虽然和父辈一样,我也扎根在矿山工作,但社会发展很快,新时代的矿山早已不是小时候印象里的脏、乱、差,而是一步步向绿色化、智慧化迈进。作为一名通讯员,每天扛着摄像机在矿区里来回奔跑,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着矿山日新月异的变化。但工作几年后,我时常有种失去重心般的迷茫感。我开始发自内心地深刻反省:书本不能丢。
我跟书的关系开始变得有几分微妙,好比男人与香烟、女人与梳妆台。一时半会儿不见书,我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少了些什么。习惯了在枕头底下、在办公室抽屉里、在车座底下、在卫生间以及一切伸手就能够得着的地方塞上一两本书,用来打发时间。读书使自己从浮躁的世事、纷乱的现实中获得短暂的安宁。有时候,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资深的农民,有了书本的浇灌和滋润,才能在自己贫瘠的土地,选择合适的时机,播撒种子,期待收成。
当今社会是个“读屏”,或者叫“刷屏”的时代。读屏比读书更便捷、更享受,效率更高。手机里的知识似乎更丰富、更精彩。一段时间里,我也禁不住白天晚上抱着手机不眨眼,成了出门走路的“低头族”。直到视力直线下降,颈椎变得又酸又疼,我才突然觉得,书好比一杯茗茶,品上几口,心旷神怡;手机的感觉就有些不一样了,如果沉溺其中,令人两眼昏花,精神麻木,对我们的肉体也是害大于利。书籍,随便翻开一页,一排排端庄秀丽的文字如排兵列阵,整整齐齐地镶嵌其间,隐隐地散发着油墨的芳香。凑近身子轻轻一嗅,顿觉六神清静、益寿延年。书本让我们生活在俗世却保持了内心的不俗!
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,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。我们的伟大领袖先贤们皆是率先垂范、与书相伴的人。毛泽东曾经说过:“饭可以一日不吃,觉可以一日不睡,书不可以一日不读。”周恩来提出的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,至今仍振聋发聩、催人奋进。习近平在《之江新语》中指出:“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、从政以德。”2014年,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:“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,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,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、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,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。”当前,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,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阅读积累和知识储备,站不高,也看不远,即使温饱无虞、衣着无忧,在精神上也是个“贫困户”。
朱熹诗曰: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在这充满书香的智慧矿山深处,让我们走进经典,与书约会,静心阅读,畅饮这源头活水,共攀这进步之梯。
(作者单位 大平煤矿)
Copyright @ 2016-2021 zmjt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: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》 豫B1-20060044 豫ICP备12008426号
地址: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:0371-87781116
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: 豫公网安备 41010202002883号